吃魚的迷思 過去有很多醫生與專家學者以為,吃魚可以維護心臟健康(1989年的研究:對心臟病患者兩年的研究,發現吃魚可以減少29%二次心臟病發作的死亡率)。實際上,進一步長期的追蹤研究發現,吃魚並不會降低死亡率;對心臟病高風險的心絞痛患者,吃魚不僅不會降低死亡率,反而大量增加20%的死亡率,吃深海魚油情況更嚴重,增加了45%的死亡率。而對沒有心臟病史的低危險群進行的實驗,也證實吃魚沒有保護心血管的益處。 有人以為吃魚才有Omega-3脂肪酸,事實上,魚是吃海藻才有DHA和EPA,並不會自己產生,同樣我們也可以自海藻攝取得到。植物性食物例如亞麻油、堅果和大豆類,都含有α次亞麻油酸(ALA;一種Omega-3脂肪酸),ALA可以轉化成EPA與DHA為身體所利用。而且,植物性ALA可以大量減少二次心臟病發作,降低70%死亡率,長期而言,更可以有效保護心臟健康。 此外,魚類已被證實是人類食品中最大的多氯聯苯來源!環保署首次大規模進行台灣居民頭髮中的含汞量調查,發現吃大型海魚的民眾,頭髮含汞量是不吃魚的六倍;而葷食者又比素食者頭髮含汞量高出八倍!
吃蛋的慘痛代價 1.蛋的膽固醇含量高:蛋含有高量的膽固醇,主要是存在於蛋黃中,每1顆蛋含約250~300毫克的膽固醇,這已經達到美國心臟協會一日的限制量。 2.抗生素、荷爾蒙殘留及細菌感染:今天所養的雞,從生下來到宰殺前所吃的飼料裡都有抗生素,養雞業者依靠抗生素維持大規模的雞肉生產。在野外的母雞,一年大約下10~12個蛋,但飼料雞一年可以下300多個蛋;一隻正常成長的雞,至少可以活個好幾年,但現在被人吃的雞,其壽命不會超過幾個月,業者完全控制雞的成長基因,注射激發成長的荷爾蒙,讓雞成長速度暴增。 3.高動物蛋白的毒害:雞蛋中含有高量的動物性蛋白質,而這些動物性蛋白質,在消化過程最後代謝物是尿酸,人體內尿酸過量的話將使得血液酸化,使得體內的機能衰退。並且這些動物性蛋白質,含有許多的同型半胱胺酸,這種同型半胱胺酸對中老年人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。 4.雞蛋的蛋白容易導致過敏,尤其嬰幼兒、孕婦與授乳的媽媽攝取時,影響特別大。
自然界中只有人類是刻意在斷奶後還在喝奶!90%的東方成人體內已沒有乳糖酶能消化牛奶。1986年,哈佛大學的飲食研究發現:牛奶喝最多的族群,老了以後骨質疏鬆最嚴重,這是因為動物性蛋白質讓血液酸化,因而促使鈣質由骨骼游離進入血液,再由尿液流失,所以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量愈多的國家,髖關節骨折率也愈高。
2005年,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明白指出:回顧最近十年58個世界上大規模的研究結果,結論是幾乎沒有證據顯示,牛奶或奶製品,對兒童或青少年的骨骼有任何的益處!研究顯示,女性只要每天吃超過50公克的豆腐,或是2.7公克以上的大豆蛋白,髖關節骨折的風險就可以下降36%。 另外,牛奶中至少已經發現有30種以上特異性蛋白質,使得部份的人,尤其是孩童身體特別會產生過敏反應。牛飼養環境中的農藥和戴奧辛,及所使用的抗生素及荷爾蒙,都會累積在牛奶之中。 編者:牛奶和牛奶的副產品是每年一兆五千億美元疾病產業的首要功臣,牛奶造成過敏、脹氣、便秘、肥胖、癌症、心血管疾病、青少年青春期大幅提早和骨質疏鬆症等疾病,更是環境荷爾蒙BGH,抗生素主要污染源。 現在的消費者已漸漸覺醒,轉向保健替代品-大豆,大豆素有一種高能量,無脂肪的牛奶替代品,是我們所知低脂蛋白質,碳水化合物、纖維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最佳來源,不但保存期更長,還具有療效,可以預防骨質疏鬆、心臟病、癌症和改善更年期障礙。所以FDA在1999年10月宣布,大豆生產者,可以聲明「每天食用25克的大豆蛋白質,可以降低膽固醇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」。 繼續閱讀 5.乳癌患者忌食大豆的迷思
|
1.健康飲食新觀念專家篇--摘要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