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 編輯小組 1970年代日本知名記者(醫事專門)今村光一氏深入報導美國震撼之時,因充分瞭解了歐美跨國研究的內涵,感嘆的說:現代食品文化,對文明國家健康的危害,簡直到了『促進死亡』的地步。 先進國家的疾病是「食源病」(現代醫學的弱點) 在1960年代,癌症專家、先知的醫學界、環保人士,爭議性的大力疾呼終於促成,美國參議院營養問題特別委員會向全美提出轟動性的報告,在美國民間引起幾近於恐慌狀態的震憾。美國參議院營養問題特別委員會的報告,是以前總統候選人麥克嘉文為主席,並以美國國立癌症趼究所、心臟肺血管研究所、國立營養研究所、保健福利部、農業部等單位的專家、醫生及研究者為中心,而在英國皇家醫學調查會議、北歐二國聯合醫學調查會議的協助下,以世界性的規模來調查飲食生活與疾病的關係,而做了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報告,報告書長達五千頁之多。 從一九七五年~七七年,前後花費兩年而集其大成的權威性報告,其結論如下: (保留日譯口語) (1)文明發達的先進國家飲食生活有錯誤。 (2)癌症、心臟病、腦中風、糖尿病等的成人病,原因在於飲食。 (3)成人病與慢性病,無法靠醫藥品或手術來治療。 (4)犯罪、家庭暴力、校內暴力的部份原因在於食物。 (5)所有的成人病,可以仰賴飲食的改善來加以治療與復原。 ( 6)多吃澱粉質的草食型國民較肉食型國民來得健康。 美國參議院營養特別委員會的結論是「文明先進國的疾病是食源病」。其斷言僅僅仰賴飲食的改善,心臟病能滅少八十%,癌症減少二十%。這是一個重大問題的提示。(最近醫學研究更認為百分之七、八十的癌症是生活、飲食不良所致) 同時,對於成為現代醫學中心的對症療法──發癢時止癢,發燒時使用退燒劑,病菌侵入時使用藥物撲滅等,只抑制表面症狀的治療法──表示疑問,指出醫生有再教育的必要。如此一針見血地指出善長治療細菌性疾病,卻對成人病與慢性病束手無策的現代醫學之弱點。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結論(6)的「多吃澱粉質的草食型國民較肉食型國民來得健康」這一點,換言之,主張增加澱粉質的攝取,而減少動物性食品。 ![]() ◆少魚少肉,多蔬果穀芽。 ◆有機耕作,無農藥污染的作物。 ◆盡量吃原味,不吃加工食品。 生機飲食的提倡,除了注意各種致癌因子的排除外,更積極的突顯農藥污染,化學肥料為害、過多脂肪、高量蛋白質飲食酸血化後,對臟腑的嚴重破壞。如何在飲食上避免且預防,真正走上正本清源之路,深入了解者無不予積極的肯定。尤其,癌症患者在被醫院放棄後,力行生機飲食,並進入深層的排毒、運動,等自然的飲食療法,竟然不藥而癒,電視台甚至以專輯予以報導。 台灣目前採用生機飲食的環境,已在快速成熟當中,如果大家都能拒吃化學肥料,施灑農藥的蔬果作物,將會更快速的形成良好的有機環境。 生機飲食重點原則 1.重視粗糙主食的攝取 ◆攝取精白暨非有機作物,吃再多的果菜營養亦難彌補。 2.盡化學肥料裁培作物空有其表。 ◆農藥污染、化學肥料污染是臟腑受損元凶之一。(它們會累積在最後消費者身上) ◆不吃網室及水耕裁培作物,光照不夠,硝酸鹽轉化不完全,亦富含相當致癌物。 3.少魚、少肉、少奶、少蛋,甚或素食。 ◆魚肉、蛋高污染,且不合人體消化結構。 ◆消化時大量消耗維生素、礦物質與酵素。 ◆過多的蛋白質攝取,形成酸血症是鈣質流失主凶,破壞臟腑為文明病、癌症開路。 ◆牛奶蛋白質密度過高,且體內無適當酵素消化。(三歲半後) 4.不同部位,不同顏色蔬果的攝取。 ◆以均衡各種營養及寒燥互補性。 5.增加生食比例,以攝取天然酵素。 ◆寒性瓜果、蔬菜,不宜在間攝食。 6.芽菜與種子適當攝取(可自己孵芽或調配)。 ◆發過芽的豆類,可轉化高密度蛋白,為易吸收之胺基酸,且降低普林。 ◆穀類種子可補充天然油脂,及維他命D、E、鈣質。 7.吃當季蔬果 ◆便宜、農藥污染較少,且較合乎大自然寒躁互補性。 8.盡量購買本地或鄰近地區蔬果。 ◆遠道運來往往要用化學或放射線防腐。如此污染物,我們應予防制。 ◆不是當季產出物,擾亂自身上生化平衡。 9.少食加工食 品、飲料。 10 .少用精鹽、精糖、味精。 ◆飲料暨上述三白造成過多的鈉元素微量礦物質(如鋅、鎂)不平衡,及鈣質流失,是神經性疾病元凶,暨細胞組織最後一段防線鉀元素被納所取代,造成組織官能障礙。 植物性蛋白質營養價值 目前醫學書籍中建議的蛋白質攝取量,主要是根據十九世紀一批德國科學家的結果。這些研究並非絕對可靠。他們對植物源蛋白質和動物源蛋白質不予區分,也不了解生蛋白質和熟蛋白質之間的不同生物價值。許多美國的營養研究計劃,都由肉品加工或乳品工業資助,難免有偏見。 過去幾十年來,許多獨立性研究機構的研究結果,認為一般人對蛋白質的每日需要量,應介於二十五至三十公克之間,如果蛋白質來源是未經高溫處理過的生奶、生鮮蔬菜、種子、堅果、穀類等,攝取量更可減半,即十五公克左右,因為人體能加倍有效利用生蛋白質。 德國邁克斯布蘭克營養研究所(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Nutritional Research)的專家們認為,大多數植物源蛋白質均優於動物源蛋白質。杏仁、腰果、芝麻、馬鈴薯都是廉價良好蛋白質的來源。此外,大豆、蕎麥、小米。花生、南瓜子、向日葵子和所有綠葉蔬菜,均含有高品質的完全蛋白質。 素食也可以產生運動健將 有幾位世界級運動冠軍是素食者。耶魯大學的一項實驗證明,將運動員的蛋白質攝取量降至目前的三分之一,肌肉強度各耐力反而處於顛峰狀態。理由是,蛋白質代謝時會在血液中產生尿酸、尿素、飄吟體等毒素。 過量蛋白質引發慢性病、未老先衰 消耗過量蛋白質,特別是煮熟的動物源蛋白質,對身體不但無益反而有害,過量蛋白質經過代謝作用後,會在組織中留下有毒的尿酸性代謝廢物。這些廢物會引發現代文明病:便秘、風濕症、關節炎、痛風、腎臟病、齒槽膿漏、精神分裂、鬆骨症、動脈粥瘤硬化、高血壓、心臟病、糖尿病和癌症。經常的高蛋白膳食會使人未老先衰,縮短壽命。 喜歡肉食者身體常會發生礦物質失衡現象。肉類中磷與鈣為二十與一之比,嚴重缺鈣會造成牙齒脫落和齒槽膿漏。 高蛋白飲食的另一害處是,它會引起抗皮炎素、鎂、鈣和菸草酸的嚴重缺乏症。缺乏鎂、鋅、菸草酸會導致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、暴力。 英國、美國、荷蘭和丹麥等國的研究顯示,肉食過多的老饕常會罹患鬆骨症、動脈硬化症和心臟病。西德法蘭克福大學的席維茲博士(Dr. K. Schwarz)和瑞士蘇黎世的生化學家伯契博士(Dr. Ralph Bircher)認為,衰老過程是自一種叫做擬澱粉質(amyloid)的物質所促成,這是一種蛋白質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,沉著於結締組織中,造成組織及器官退化和早衰現象。 康乃爾大學的維塞克博士(Dr. Willard J. Visck)認為,高蛋白膳食和癌症的生成有密切關聯。肉類代謝作用時產生大量的氨,氨是高度致癌性物質。高蛋白膳食也影響胰臟功能,降低身體對癌症的抵抗力,並引起糖尿病的生成。
|
2.對付癌症、文明病的總體戰 >